2023年党建理论汇编(25篇)

2023年07月05日 材料汇编 免费公文 阅读 545 评论 0

目录

1.把握历史主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3
2.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8
3.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3
4.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20
5.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35
6.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大精神】 40
7.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49
8.坚守初心使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55
9.劳模精神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59
10.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67
11.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 79
12.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87
13.深刻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92
14.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100
15.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104
16.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逻辑 107
17.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114
18.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121
19.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一以贯之 128
20.学习XXXXXX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135
21.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154
22.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磅礴伟力 161
23.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68
24.展现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强大力量 175
25.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181

 


把握历史主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特质和优势所在,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攀登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高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坚定历史自信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内生动力,是对历史底蕴的当代延续和发展
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历史自信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认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动力源泉。
回望历史,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道路、历史经验、历史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高峰。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满自豪感,坚决反对和抵御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展望未来,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事业正在迈向新的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走在康庄大道,我们对赓续历史、把握当下、开辟未来充满坚定信心。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难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即使在前进道路上仍然充满风险挑战,但我们有必胜的信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增强历史自觉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担当精神,是面对历史任务的主体意识和主动作为
要深入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洞察历史大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才能准确把握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判未来,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要充分发挥历史主体地位,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锐意进取、奋发向上,面对成就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面对困难要有敢于斗争的魄力和善于斗争的能力。坚持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将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相统一,因势而动顺势而为,顺势乘势而不困于势。
要坚持自我革命、自我锻造,抵制任何腐朽堕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党把握历史、驾驭历史的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保持历史耐心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坚韧意志,是面对历史挑战时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的积累达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任务。决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抱有揠苗助长、一蹴而就、一口吃成大胖子的思想,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制定符合当前历史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我们既要坚定取得更大历史胜利的信心,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历史进程中可能面临的艰难困苦和风险挑战,要加强战略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等待和创造历史时机、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要坚定意志,锚定目标,戒骄戒躁,保持百折不挠、不畏失败、久久为功的精神,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不以一时得失论高下,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增强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政治定力、执政定力、决策定力、发展定力,以长远的历史眼光、从容的战略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任务。
凝聚历史合力是把握历史主动的主体力量,是取得历史胜利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党始终成为全体人民可靠的主心骨。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初心使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体人民的主心骨,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组织力、领导力、行动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
要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支持,党就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克服任何艰难险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将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聚集为社会的创造性力量、建设性力量。要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总结人民经验,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坚持工作成效由人民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升党的工作方法与能力、增强历史主动。

 


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凝聚亿万人民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政治认同关乎方向和道路,是全局性的最根本的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是近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上下求索、苦苦探寻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本质,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认同关乎正确认识的形成,是人们行动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科学指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真正发源地”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党的创新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夯筑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锻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党的思想政治灵魂和人民信仰的基石。全面把握蕴含在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把握这一创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理论认同关乎科学真理的把握,是成功实践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这一科学真理的实践创造力量,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原创思想智慧。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情感认同关乎价值导向,是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
坚守人民立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主线。马克思主义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根本指向,站在人民的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将对真理的价值追求融入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奋斗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受中国人民信赖和爱戴。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始终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回答人民之问,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同时,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在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确立XXX同志党ZY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⑤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党的**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更高品质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XXXXXX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我们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摒弃了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客观性的同时,又强调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并把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私有制和旧时社会分工消亡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充分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不能仅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者彼此相连、相互促进。XXXXXX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题中应有之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全面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号召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启端于伟大建党精神,历经革命战争烽火淬炼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锻造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迸发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新时代形成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不断延伸、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标注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成为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全党全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XXXXXX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既要避免人们在物质财富上的两极分化,逐步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同时也要着力避免人们精神空虚,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物质生活高质量跃升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充盈人们的精神世界。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特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它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遵循。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厚植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XXXXXX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XXXXXX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更加渴求品质高、质量好的文化生活,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高水平、高层次、多维度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XXXXXX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

 

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XXXXXX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强调指出:“我们要以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为契机,贯彻党的**大精神,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XXXXXX的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现行宪法过去40年的实践经验,明确宪法作为根本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有力地推动宪法实施,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增强社会公众的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具有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XXXXXX上述重要论述精神,关键要在实践中加强宪法实施工作,更好地发挥宪法作为根本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法治保障作用。
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宪法作为根本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因此,在我国现行宪法体制下,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宪法至上、人民至上是高度统一的宪法原则。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不可能有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的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要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用宪法这种根本法的形式来集中和有效地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2012年12月4日,XXXXXX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此作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科学揭示了宪法实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XXXXXX指出:“再往前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可见,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特别是现行宪法的实践经验表明,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体现党和人民意志有机统一的宪法;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和各项成果也离不开宪法的确认和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宪法实施是党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项大政方针。XXXXXX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XXXXXX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领导和宪法实施相互关系的论述,特别是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宪法制度的显著优势和重要作用。我国宪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无法保证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宪法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坚持和加强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大政方针在法治实践中具体贯彻落实的行动指南,至少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党的领导在宪法领域的体现,侧重在对“宪法工作”的领导,并不是泛泛为之;二是党对宪法工作的领导是“全面”领导,是全覆盖、无遗漏的领导,凡是具有宪法工作性质的宪法行为,都必须纳入党的领导之下。“宪法工作”作为一项描述宪法实践活动的术语,是与履行宪法上的职权职务密切相关的,通常被用来指称具有宪法上赋予职权职责的国家机关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履行宪法职权职责的行为。宪法工作的基本特性是履行宪法职权职责行为的“公务性”,而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行使基本权利或者履行宪法义务的行为,因为行为的效果不具有直接的公务性,一般不被纳入“宪法工作”的范围,只是一般的宪法活动。党组织和党员本身不能等同于作为整体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有权对宪法工作进行全面领导,但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和党员则与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一样,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法理上把宪法工作的行为属性定位在“公务行为”上,能更加精准地解释党的十二大修改的党章所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内涵,以及“党对宪法工作的全面领导”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宪法实施工作的效率。
宪法实施工作重点在于贯彻落实依宪立法原则
宪法作为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一切法律法规规章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与宪法相一致。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规章不仅无效,而且应当依据宪法和立法程序予以撤销或废止。只有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最高法律权威,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最高法律效力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成为维护法治、约束权力、保障权利的有效制度机制。
在宪法实施过程中,要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权威,关键在于立法阶段尊重宪法,在制定法律法规规章过程中,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来行使立法权限,依据宪法确立的各项国家制度来制定具体的法律制度。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XXXXXX对依宪立法原则作了全面和系统阐述:“坚持依法立法,最根本的是坚持依宪立法,坚决把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贯彻到立法中,体现到各项法律法规中。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违背宪法规定、原则、精神的法律法规规定必须予以纠正。”XXXXXX的上述重要论述体现了两方面的依宪立法精神:一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必须要遵循依宪立法原则,没有宪法依据不得随意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二是作为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立法依据的“宪法”,是宪法文本中的原则和各项规定以及体现宪法基本价值的宪法精神,这就从政策层面极大地丰富了依宪立法的价值要求和制度内涵,为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遵循依宪立法原则提供了具体和可以参照的立法依据。上述依宪立法的基本精神,已经在202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得到了全面系统的体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当前,在立法实践中要有效贯彻落实依宪立法原则,必须从法理上科学地界定宪法文本规定的逻辑结构,要在宪法规范、宪法制度和宪法原则之间建立起严密的逻辑联系,同时还要把宪法文本之外发现“宪法精神”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相关法律程序用制度规范起来,使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获得明确的宪法依据,能够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依宪立法原则。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并且需要从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做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也要“根据宪法”,这就从制度源头奠定了依宪立法原则的权威,确保宪法在立法工作中居于支配地位。
强化宪法直接实施的体制机制建设
传统宪法学理论认为,宪法作为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文本规定具有原则性,不能直接实施,必须要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加以具体化,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在依宪立法原则下,宪法本身就是立法活动的依据,宪法的各项规定直接约束了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而不符合宪法规定、原则和精神的立法行为是无效的,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宪法不仅可以通过立法来加以间接实施,也可以通过约束国家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以及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和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直接发挥法律效力。
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XXXXXX强调了加强宪法直接实施以及加强宪法直接实施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宪法实施和监督水平。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必须坚持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确保宪法得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要完善宪法相关规定直接实施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宪法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推进宪法监督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提高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能力和质量,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各方面对涉宪问题的关切。
现行宪法40年实践积累了直接实施的丰富经验和有效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例如,2007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或者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采取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上述规定明确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依据宪法”决定进入紧急状态的制度性要求。尽管现实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尚未依据宪法决定紧急状态,但该法通过立法形式肯定了现行宪法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可以直接实施,而不是必须通过具体化为法律才能实施。再如,以2011年8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和第十九条的解释》为例,该基本法的解释就首先借助于对现行宪法第八十九条第(九)项的解释来完成的,把宪法解释作为基本法解释的前置条件,强化了基本法解释的正当性。该解释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第(九)项的规定,国务院即ZY人民政府行使管理国家对外事务的职权,国家豁免规则或政策属于国家对外事务中的外交事务范畴,ZY人民政府有权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豁免规则或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统一实施。”上述解释的性质不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香港基本法》第158条行使基本法解释权的体现,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落实现行宪法关于特别行政区的规定行使现行宪法第67条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的规定的法律表现形式。与此同时,由于该解释是由香港终审法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的,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来使现行宪法关于特别行政区的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审判活动中得到了具体适用。
总之,虽然在实践中宪法直接实施的情形还不普遍,但直接实施的领域越来越广,体制机制也越来越健全。宪法实施的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宪法实施工作效率,强化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根本法保障作用。
合宪性审查工作是提升宪法实施工作效率的重要制度保证
合宪性审查是对基于宪法规定、原则和精神产生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宪法职权职责的行为,以及对作为上述履职行为形成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否符合宪法的要求进行一致性或不相抵触的制度性审查,及时发现违宪问题并予以纠正,从而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得到尊重、遵守和适用。
合宪性审查在制度上的正式体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香港基本法符合宪法的审查决定。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决定》通过审查香港基本法与现行宪法之间的一致性,得出结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香港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是符合宪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后实行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依据。”上述全国人大作出的香港基本法符合宪法的“决定”,具有合宪性审查的形式特征,开启了法律是否具有“合宪性”审查行为的先河。200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在立法监督制度设计方面首次通过法律条文肯定了合宪性审查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和程序的合法性。该法规定:国务院、ZY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上述规定在制度上确认了对违宪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可行性。
XXXXXX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一项最重要措施就是:“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其中,“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这是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XXXXXX“依宪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方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贯彻“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的要求,中共ZY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2018年3月通过的现行宪法第五个修正案又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写进了宪法。为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保障宪法实施、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6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职责问题的决定》。根据该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在继续承担统一审议法律草案等工作的基础上,增加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应当说,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要求以来,围绕着“合宪性审查”,从组织体制到具体制度,已经打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的组合拳。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则将“合宪法性审查”的概念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明确规定:国务院、ZY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或者存在合宪性、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提出意见。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审查;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显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经在区分合宪性审查和合法性审查的制度意义上来使用“合宪性审查”,这就为以推动合宪性审查工作为契机来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在今后宪法实施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合宪性审查工作,关键要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合宪性审查工作的法律程序,同时,还要在立法监督制度上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等立法监督机关所进行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要在宪法解释工作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人大常委会要通过法定程序发布在合宪性审查过程中对宪法相关规定、原则和精神作出的正式解释和说明,为强化宪法实施工作的法律拘束力提供必要的制度依据。此外,进一步发挥其他国家机关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合宪性审查工作中的作用,也是推动宪法实施的有效措施。只有从整体上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才能提升合宪性审查工作在宪法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宪法自觉提升宪法实施工作水平
XXXXXX在《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首次提及“宪法自觉”一词。XXXXXX指出:“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宪法自觉,加强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如何科学地理解“宪法自觉”的内涵及其意义,是宪法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宪法自觉”无论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宪法现象,还是作为表述宪法价值的宪法学概念,目前还没有进入中国宪法学的研究视野。
“宪法自觉”从认识形态上来看,是认识主体对宪法性质、地位、内涵和功能所形成的正确认识,是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自觉”。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序言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由此可见,依据宪法序言规定负有履行宪法职责的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有一个“宪法自觉”的问题,并且不同履责主体之间的“宪法自觉”在制度和实践中具有密切关联,只有不同履责主体的“宪法自觉”普遍增长,才能推动宪法实践发展和宪法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在培育“宪法自觉”方面都担负着责任。
“宪法自觉”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首先依赖于个体对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性质、地位、内涵和功能的正确认识,缺少正确的和必要的宪法知识,不可能形成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上的“自觉”。在具备了必要的宪法知识基础上,就形成了个体与其了解的宪法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个体对宪法知识的认可和接受度,决定着个体思维和行为能否信奉宪法的价值要求和制度规范。只有个体对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权威持积极和肯定态度,宪法的法律规范特性才能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信奉宪法、尊重宪法和“依宪办事”才能成为“宪法自觉”。从社会整体来说,只有全社会成员都信奉宪法、尊重宪法,在交往时愿意按照宪法的价值要求和制度规范来处理彼此关系,宪法实施才能获得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撑。
加强宪法实施工作必须以增强政府和全社会公众的“宪法自觉”为前提。只有人人都具备了较高的宪法素养,对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具备正确认知,宪法实施才能落实落地。通过提升宪法实施工作的效率来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制度保障作用,必须在全社会成员中形成高度的“宪法自觉”,让宪法成为人们内心尊崇的最高行为准则。
XXXXXX发表的《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为中国宪法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全面实施宪法带来了新的机遇。只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争做宪法实施的主人翁,把宪法视为神圣准则,才能有效地树立宪法权威,充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2016年4月26日,XXXXXX在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勉励学校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中国科大始终牢记XXXXXX的嘱托,将学习贯彻XXXXXX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将XXXXXX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力量。近年来,中国科大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和示范带头作用,把学习贯彻XXXXXX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将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刻理解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明确学校新时期基础研究的使命和任务,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强基础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力量。
打造汇聚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的“强磁场”,走好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中国科大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对人才的集聚作用,用好各类人才政策,近十年引进海外人才664人,现有两院院士、万人计划、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占固定教师的42%。深化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强基计划和自强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改革,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逐步形成“基础宽厚实、专业新精活”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等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
加快建设卓越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基础研究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近年来,中国科大全力支持合肥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合肥微尺度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火灾安全重点实验室、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推动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装置、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目前,中国科大现有各级各类研究机构133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15个。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中国科大持续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科大硅谷,汇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立对标世界一流的科技商学院,以全新理念和模式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
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开展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和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近年来,中国科大坚持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相结合,两次问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逐步实现从“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其中,主持或参与完成的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量子信息等领域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党的**大报告“点赞”;牵头或参与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光量子计算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多项工作入选XXX主席新年贺词。以量子科技发展为范式,引导有组织地建制化研究,催生一批重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取得了“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等重大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中国量子科技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大2022年度保持中国高校第2位、全球高校第5位。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塑造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创新生态,支撑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国科大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立,是一所红色大学,创校之初就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在中国科大任教或工作过的就有11位。近年来,中国科大通过举办中国科大与“两弹一星”等系列事迹展览、拍摄《永怀初心》等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系列微电影,激励广大师生接续光荣传统、矢志科教报国、勇攀科学高峰。中国科大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术规律,实施长周期柔性考核机制,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鼓励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坚决“破四唯”“立新标”,为基础研究人才松绑、减负、降压,营造“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创新沃土。
在全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大将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党的**大精神和XXXXXX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中国科大力量。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大精神】

在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XXXXXX指出:“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次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是我们党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开局之年、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对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永葆百年大党的生机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思想理论武装是百年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
回望党的百年征程,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党的百年历史上,每到历史关键节点,我们党都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提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注重用实践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了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开展的全面整党,纠正了部分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21世纪以来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次成功实践。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并注重体现政治属性和政治要求。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发展方向。思想理论武装作为党的建设的主要途径,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设定的目标来进行。延安整风运动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彻底肃清“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顽疾,统一全党思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全面整党,纠正了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ZY保持高度一致。21世纪以来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了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坚持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为着力点,并注重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整顿。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不仅纠正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有效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开展的全面整党,不仅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而且通过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党的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从1998年到2000年底开展的“三讲”教育中的“讲学习”,要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同时“三讲”教育还要求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努力改造主观世界。21世纪以来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仅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而且要求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党性不强、党风不正、执行党纪不严等问题。
2.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勇于进行思想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思想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正是因为确立了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应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从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既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也不能没有统一思想的行动指南。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我们应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更加自觉践行XXXXXXXXXXX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3.在扎实推进思想理论武装中永葆百年大党生机活力
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学深悟透XXXXXXXXXXX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题研讨班、读书班、座谈会、宣讲会等,坚持不懈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做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努力把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砥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等一系列要求,夯实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新的贡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XXXXXXXXXXX主义思想,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方法,结合党的**大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等作为调研内容,把调查研究与履职尽责结合起来,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善于运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深刻领悟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过程、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强化实干担当精神,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发展难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领域勇挑重担,自觉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各项任务,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扭住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迎难而上、破难而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大力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把XXXXXXXXXXX主义思想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从中汲取真担当、真斗争的智慧,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把握科学思想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好、运用好贯穿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科学思想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ZY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事实证明,党的百年奋斗取得一系列伟大胜利都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结出的硕果。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史,我们党在推进理论创新中发展壮大,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百年大党始终保持青春活力的密钥所在。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囿于既有的理论,坚决反对理论僵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促成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是重要原因。XXXXXX指出:“在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只有创新型的政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因此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集中体现创新型政党的建设要求。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理论创新的重大举措。
以强大理论感召力促进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任何产生真理伟力的思想都源于社会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思想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彻底性的程度取决于回应实践要求的程度。理论形成强大感召力才能彰显生命力,党的创新理论只有在全党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才能发挥凝心铸魂的作用。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既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推动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践效能的必由路径。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旨在促进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XXXXXX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党的百年奋斗积累了用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丰富经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科学方法论提高全党认识问题的理论水平;加强学习党的文件以及总结历史经验达成全党共识;通过认清形势变化提高把握新任务新要求的自觉;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解决认识分歧问题,等等。这些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成功经验,对促进全党团结、全社会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关系党的事业前途命运。XXXXXX在二十届ZY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面临的一个独有难题。我们要以增强理论感召力解决好这个难题,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用党的创新理论促进全党全社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全党和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党的**大报告指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XXXXXXXXXXX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加强思想建设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不同历史时期确立起来的党的指导思想,都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的根本遵循,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结合时代特点与实践要求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XXXXXXXXXXX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从党的十九大作出核心内容的概括,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重要论述,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生动诠释了党的创新理论紧贴时代要求、适应实践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回应人民期待的特点。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进程中,党确立XXX同志党ZY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坚持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推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党ZY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XXXXXXXXXXX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握中国发展进步的战略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保持高度一致。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实现伟大中国梦以新的内涵。XXXXXX在党的**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论述,构建起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展示了党和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志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有助于在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走好团结奋斗之路。前进道路上,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必然要求。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能够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够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才能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生动局面,才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坚守初心使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在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XXXXXX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既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高度政治自觉,又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旗帜鲜明反对特权的一贯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党员干部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政党“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的基本要求,以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新起点,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强劲动力,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以公正用权为基本准则。明人汪天锡在《官箴集要》中写道,“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指明了党员干部公正与否,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正确对待与使用手中权力。自古以来,“贿随权集”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党员在诱惑考验面前丧失警惕之心,将权力“公器”变成自己捞取好处的“私器”,搞“暗箱操作”,打“擦边球”,使公平正义的“天平”最终歪向满足自身私欲的一端,出现了权力滥用、以权谋私乃至权力寻租等公权力异化现象,严重削弱了政府机关的公信力,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因此,秉公用权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把好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和“总闸门”,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党的工作纪律,不画“小圈子”,不搞“因喜以谬赏”,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坚决做到按规矩原则用人,按法规程序办事,以自身过硬的言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圈”。
以依法用权为有效方式。判断公权力是否异化的重要标准是权力是否受到监督,是否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运行。实践证明,法治是现阶段规约权力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契合全党全社会的政治意愿,也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党员干部要以严守权力的规范为要义,坚持底线思维,警惕没落的权力观对党员干部的毒害,坚决肃清在权力来源问题上一切错误观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切实将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自觉行动,时刻谨记法纪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让权力在“安全线”内运行。
以为民用权为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关键就在于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践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基础上,始终将权为民所赋作为执政的根本依据,将权为民所用作为执政的本质要求,始终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为工作导向,以实际行动充分凸显出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权力主体。党员干部是被人民推选、受人民重托、代表人民来行使权力的。一方面,应当时刻具备“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自觉,紧密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找准权力的着力点,以权力的合理行使主动回应人民关切,充分体现权力服务于民的效度、力度和温度;另一方面,党员干部作为服务人民的践行者,要对手中权力怀有敬畏之心,对人民怀有谦卑之心,以“赤子爱父母”的精神和情感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变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以廉洁用权为底线。“廉者,政之本也。”回顾世界政党百年浮沉,苏联共产党亡党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党内特权阶层私欲膨胀,权力异化导致了权力腐败与政治腐败的“温床”,终致大党“改朝换代”。对此,XXXXXX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反腐败是一场持久的无硝烟的战争。党员干部作为防止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当事人”,其一,要围绕“廉洁奉公树新风”学思想、见行动,经常学、时刻学、自觉学,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不断淬炼政治本色,练就过硬政治本领。其二,要坚守廉洁底线,自觉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用廉洁文化启智润心。其三,以廉洁自律为基本行为准则,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将制度约束与自我约束相结合,时刻念好“紧箍咒”、把好“总开关”,始终保持慎初、慎微、慎终,从根本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劳模精神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生动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者的历史主动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以XXXXXXXXXXX主义思想特别是XXXXXX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立足关于劳模精神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系统总结劳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石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模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枢纽。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劳动过程是人满足自己生存生活需求并使自己获得主体性的过程;劳动决定人的类本质,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人对自我需求的认知;并最终通过劳动解放让劳动成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为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全面解放提供最直接的条件。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劳动者及其劳动的自由属性,指出“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被迫为剥削者做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而且可以利用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最新成就来工作了。用为自己劳动取代被迫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更替”。劳模精神本质上体现了人的自主劳动。通过自主劳动,建构起劳动者与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关系。在此种意义上,劳模的劳动就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劳模精神也就成为劳动主体自由自觉性的精神表征。正是在“为自己劳动”的过程中,劳模精神实现了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以及对自身本质、劳动自由、劳动创造和劳动幸福的充分肯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劳动模范,强调劳模精神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广大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邓小平同志指出,劳模“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团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大力宣传劳模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求实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劳模“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立足本职,忘我劳动,积极进取,争创一流,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貌和崇高品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劳模精神的主体特征、基本内涵、性质地位和功能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XXXXXX多次就劳模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劳模精神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实现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劳模精神发展的新高度,彰显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发展、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和有力思想武器。
2.劳模精神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劳模精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基因。劳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故事,展现出先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论语》中的“执事敬”“事思敬”“敬其事而后其食”,《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古今药石》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等,传达出中华民族敬业乐业、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吃苦耐劳的价值理念。
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劳模精神的生成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与深厚底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在长期奋斗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崇高的价值追求、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劳动者以主人翁姿态胸怀全局、顽强拼搏、创新创造、接续奋斗。在党的精神谱系中,这些红色精神的实践主体,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具有劳模精神的劳动者,为劳模精神形成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因子;同时,这些精神通过激扬理想信念、彰显思想情操、凝聚价值共识、淬炼行动自觉,不断厚植劳模精神的红色底蕴和社会风尚。
党和国家的劳模评选制度及其探索实践,为劳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现实土壤。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制度政策、强化劳模选树,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的工作方法。劳模评选制度创始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ZY政府时期,成形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普及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型于改革开放时期,光荣绽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在推进革命斗争、强化国家治理、实现社会动员、建构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精神力量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尽管不同时期劳模的评选标准、评选范围及其典型特征有所变化,但均与党的中心任务、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不同历史时期劳模评选的丰富实践,以及所选树的典型劳模代表,共同构成了劳模精神形成发展、丰富完善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3.劳模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实践创新
加强理论阐释,强化内容研发,保障劳模精神弘扬的系统化、学理化、规范化。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思考劳模精神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精准系统阐释劳模精神背后的理论基础,对劳模精神进行学理化阐释、理论性建构。加强实践解读,聚焦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组织编撰一批精品力作和解读成果,展示劳模群体始终以主人翁姿态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的理想抱负、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抓住关键群体,强化主体责任,提升劳模精神弘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工会、企业、学校等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劳模政策,规范完善劳模培养、选树、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制定与劳模的贡献相对应的经济待遇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舆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模、热爱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主体自觉。在劳模精神感召下,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劳动热情,坚守职业道德,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解决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术、劳动品德、劳动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推动青少年学生愿劳动、想劳动、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
整合传播资源,彰显平台特色,强化劳模精神弘扬的整体性、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创新整合媒体资源。坚持全媒联动,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依托大数据算法等数字化手段,实施多样化、精准化、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强化劳模精神宣传传播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各类设施平台。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系统导入劳模精神元素,加强建设展示劳模精神的公共平台。三是全力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数量多、质量高、系统性和规范性强的创新工作室,是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吸纳专业对口的学校师生作为工作室成员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化时代特征,聚焦受众诉求,促进劳模精神弘扬的丰富性、互动性、教育性。精心组织各类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交流会、学习研讨会、展陈展览、巡回演讲,以及各种重大仪式活动,都是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方式。针对受众心理和诉求,加强活动策划,精准定位,增强活动的丰富性、互动性,提升活动质量和水平,实现精神弘扬、经验讲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立足当下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审美体验方式及趣味变化,紧扣时代脉搏,强化情感渗透,彰显精神力量,通过客观的叙述、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充沛的感情,展示劳模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形象。聚焦劳模精神,精心组织创作一批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音乐、曲艺、影视剧、舞台剧、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在实现内容传播的同时,使相关受众感受精神熏陶、实现精神洗礼,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应的价值观念,汲取精神活力,激发奋进动力。通过大众化、故事化、时代化、生活化、日常化的文本编创和形式创新,推动劳模精神进入劳动者日常的生产生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ZY为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XXXXXX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XXXXXX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全党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XXXXXXXXXXX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这其中首要的是深刻理解、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将其作为贯穿这次主题教育全过程的一条主线,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学思想
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
学思想,就要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XXXXXXXXXXX主义思想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十个明确”是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十四个坚持”是基本方略,是将基本理论付诸实践,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指导我们怎么办、怎么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ZY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全面总结。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在经济建设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在政治建设上、在全面依法治国上、在文化建设上、在社会建设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在外交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实践成果。
学思想,就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XXXXXX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写进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XXXXXX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结合”作了深刻的论述。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XXXXXXXXXXX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学思想,就要把握好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突出地体现在党的**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更好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以学增智,从中汲取干事创业的智慧。
二、强党性
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就要自觉用这一思想改造主观世界,运用这一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增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既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增强党性,也要在实践斗争中锤炼党性。新时代十年多来,我们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已经先后开展过五次集中学习教育。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013年下半年开始自上而下分两批进行,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4月,中共ZY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出部署安排。2016年2月,党ZY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2017年3月,ZY印发文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21年2月,党ZY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XXXXXX出席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开展的第六次集中学习教育。在增强党性方面,XXXXXX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包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等等。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做到以学铸魂,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
强党性,就是要凝心铸魂筑牢根本。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强党性,就是要锤炼品格强化忠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ZY保持高度一致。
强党性,就是要做到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强党性,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重实践
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就要自觉践行XXXXXXXXXXX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重实践,就是要实干担当促进发展。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重实践,就是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实践,就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实际问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XXXXXX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工作方案提出了结合实际开展调研的12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要求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重实践,就是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防止“两张皮”。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抓好调查研究成果转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专项整治突出问题,最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四、建新功
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就要从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建新功,就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XXXXXX在主持二十届中共ZY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善于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时与势、危与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要善于运用这一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强化政治领导,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要善于运用这一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善于运用这一思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各种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坚决防范各种风险失控蔓延,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善于运用这一思想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既注重解决好出现的新问题,又注重解决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五个要善于”体现了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政治智慧和思想力量,是指导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科学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建新功,就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全党要大兴学习之风,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领导干部要解决好“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全面增强各方面本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重点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同时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建新功,就要廉洁奉公树立新风。以学正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建新功,就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推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把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重大举措。XXXXXX在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系统掌握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十个明确”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创立了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ZY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了“十个明确”,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这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十四个坚持”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中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了“十四个坚持”,并称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既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
“十三个方面成就”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ZY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部分,系统概括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十三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既是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成就,又为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动力。
深刻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XXXXXX在中共ZY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必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就要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论、人民创造论、人民价值论、群众观点论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要求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共享,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关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内因决定作用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坚持自信自立,要求我们必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在重大政治和原则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否定观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结合新的实践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矛盾论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必须聚焦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聚焦事关战略全局和事关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聚焦新时代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等,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办法。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协调发展、辩证统一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要求。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握好部分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微观和宏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辩证关系,学会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科学布局、整体推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观和人类文明观的根本要求。坚持胸怀天下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在“全球视野”“天下情怀”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我们必须以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致力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方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个必须坚持”构成了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贯穿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把握和运用好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提供了“金钥匙”。
自觉运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
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把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思想武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自觉运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高度重视主观世界改造,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在这次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切实解决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使主观世界得到改造,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自觉运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要学会自觉运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学会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学会自觉运用这一思想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自觉运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指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要学会自觉运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指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
自觉运用好XXXXXXXXXXX主义思想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利器。要自觉从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XXXXXX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深刻指出了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专心致志搞发展、大胆发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明确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和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必须坚持以发展化解风险,以发展应对挑战,把发展作为硬道理,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系统的思维和观念,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使全社会都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都能够在做大“蛋糕”的发展中得到合理解决。高质量发展是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的所有人类社会制度中,社会主义不仅要比资本主义更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比资本主义更能推动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它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关联: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构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离开了高质量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不可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所取得的成就、经历的曲折,特别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了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它深刻揭示了发展与我们党的本质的内在关联:首先,我们党是人民的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其次,我们党是为民族谋独立、为国家谋富强的党,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离不开坚实强大的物质基础,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充分发展,离不开政治文明的现代化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我们党是有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党,党的二大就把“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确立为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社会,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最高纲领的深刻体现。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强烈的高质量发展意识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自然界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类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强烈的高质量发展意识,把人们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来。
党的**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牢固树立强烈的高质量发展意识,首要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人们的意识和主要精力都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大建设大发展引领带动社会大建设大发展,以经济领域问题的有效解决,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屡创奇迹的经验总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的世界图景中,就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没有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就不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的脱贫奇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轻装上阵,专心发展,放下包袱,大胆发展,牢固树立强烈的高质量发展意识,当前还特别需要让人们能够专心致志谋发展,消除顾虑敢发展,这就要注重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是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不开的,这种经济体制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而且能够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激发人的内在潜力,调动每一个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坚持新发展理念,懂得市场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强化对敢发展者的支持,为他们减压减负,让谋发展者能够专心致志谋发展,让敢发展者能够放下包袱敢发展,更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善于吸纳整个人类文明结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先进性、高度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就来源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结晶的吸收和升华。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善于吸纳整个人类文明结晶的方法论。
善于吸纳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最基本的还是要坚持自信自立。自信就是要深刻看到我们党的百余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既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也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更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自立就必须看到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特别是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世界历史的世界化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被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带有普遍性的局部冲突甚至战争等按下了暂停键,这就更需要我们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宝贵历史经验。
善于吸纳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实事求是就是要超越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客观地看待我们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自己暂时的不足,看到我们自己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一定差距,看到我们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现我们的问题,在吸纳借鉴、引进利用整个人类文明的最新结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不仅在于我们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也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仅要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也要超越文化优越论,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平等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现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刻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党的**大擘画好新时代新征程宏伟蓝图的历史背景下,要实现党的**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广大党员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十分及时、十分必要。我们要深刻把握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开展主题教育,可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之道,富民为始。”XXXXXX指出:“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向着这个目标积极地努力。
增强紧紧依靠人民的行动自觉。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主体、实践主体,是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的源泉。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依靠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创造伟业。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始终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彰显不断造福人民的担当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久久为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在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大兴调查研究,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扎实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开展主题教育,可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准政治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政治保证,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统一思想。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利益内在统一关系的认识。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思想意识,增强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的领导的行动自觉。
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XXXXXX作为党ZY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XXXXXXXXXXX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坚强领导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上保持清醒和坚定。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就辉煌,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赞扬声很多。越是这样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党的**大提出“大党独有难题”的命题,向全党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解决这些难题,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刻认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展主题教育,可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把握中国国情,毫不动摇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不能忘记、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特点。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清醒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坚持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和科学内涵。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提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水平,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艰苦奋斗、接续奋斗、顽强奋斗。
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间正道、康庄大道。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提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认识水平,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洞察国际大势、把握发展潮流,给出了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中国方案。开展主题教育,可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正确分析国际形势,深刻洞察当今世界的时与势、危与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上凝聚共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各国应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尊重不同国家探索价值的实现路径,支持不同国家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平等权利,始终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上凝聚共识。世界各国发展道路是多样的,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在以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同,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自觉,从而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凝聚共识。习总书记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的深邃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拓展世界眼光,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强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自觉。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党的**大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段话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总体评价,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角度看,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一个重要判断,说明这种高度契合性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可能,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则把这种可能进一步变成了客观现实。
XXXXXX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具体而言,其一,在宇宙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宇宙观,也就是世界观,主要是指人们对整个宇宙(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特别是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与天地精神往来”,荀子既以“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也以“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宇宙观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截然不同,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来自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解的思想即“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是一种“完成了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在天下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天下观,主要是指人们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分析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所得到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说,“和为贵”“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协和万邦”这种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共产主义是无阶级无国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旨趣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知识分子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相联系、相比附。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以文学化的想象和幽默的语言描述了马克思与孔子对话场景。在经历过一番长谈后,马克思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位老同志!”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因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都是读过儒学的人,是儒家学说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017年12月1日,XXXXXX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倡议:“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其三,在社会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社会观,主要是指人们关于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对中国人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观念。例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观是符合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规律的,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伦理智慧,因而成为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社会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阐发以及关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未来设想,都存在着诸多契合点。其四,在道德观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所谓道德观,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中国人与人和善、义利相兼等伦理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倡导,有相近相融之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相通兼容之处,当然,这种相通兼容绝不意味着两者完全一致,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那些共同之处所产生的亲和力或亲和性。
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在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XXXXXX进一步深刻阐述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必将有效提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对切实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XXXXXX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崇高的信仰,为的就是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当前,虽然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而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XXXXXXXXXXX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以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才能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每一个党员都要自觉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提高能力本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在克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创造历史伟业的,而这就要求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在1939年5月20日召开的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学习是领导工作、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的“迫切需要”,号召全体干部投入学习教育中去,“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他特别指出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本领恐慌问题,强调党员干部要“进货”,即学习本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新挑战、新考验、新要求、新使命,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形势下,通过主题教育提高全党的能力本领就显得尤为必要。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当前,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一方面,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与底线思维,决不能自我陶醉、放松懈怠、马虎大意,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必须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只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才能切实担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全体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进一步凝心聚力、深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扎实推进伟大使命的实现,使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在逻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我们党把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对在复杂环境下更好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统筹发展和安全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对发展和安全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新形势下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理论逻辑。发展和安全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是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目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只有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发展是最大的安全,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二是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前提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三是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既要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历史逻辑。XXXXXX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以开展武装斗争为主要任务,也把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开展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的同时,通过土地革命、建立军需民用工业、开展大生产等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经济建设,突破敌人经济封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严峻挑战,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全面维护,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现实逻辑。一方面,从发展新特征来看,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从安全新特点来看,我国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越来越要求“总体安全”。发展和安全的新变化要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党的**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专章部署,鲜明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在新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考量。“新安全格局”作为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一项长远战略谋划,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战略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安全格局,“新”在何处?
“新”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ZY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新”在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从我国国体和整体性质来看,我国的国体政体决定了党、人民和国家是一个共同体,这就决定了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是有机统一体。从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内在关系看,三者是有机统一体,政治安全是保障人民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人民安全是维护政治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导向;国家利益至上是实现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的重要要求和鲜明原则。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执政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权益,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把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发点,更坚决更有效地维护好捍卫好国家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实现党的长期执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新”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边境、周边安定有序。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国土安全核心是领土完整、国家统一,边疆边境、海洋权益等不受侵犯或免受威胁。要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妥善处理好领土岛屿争端问题。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新”在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能力,尤其注重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增强在对外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国家安全的本领;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新”在坚持总体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当前,安全问题的联动性更加突出,安全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密切相关,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协调。当今世界,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4月3日,XXXXXX在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准确识变。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立足我国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背景来看,我们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逐渐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矛盾的复杂性日益凸显。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二是风险的联动性日渐加强。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相互交织,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作用,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三是挑战的艰巨性加大。我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科学应变。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加强风险预警排查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精细化、精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靶向施策、综合施策;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提升风险处置能力,全面提升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仗,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对风险抽丝剥茧、逐个击破,力争在一定范围内化解风险矛盾,不让风险二次转化甚至恶化;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增强临机处置能力,出手稳准狠,善于化风险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求变。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新征程上,要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同时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环境和厚实基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不断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大报告更是旗帜鲜明指出全党同志要“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毫不动摇、永不退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
把握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
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决定成败。迈进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前所未见,必须牢牢把握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通过顽强斗争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XXXXXX在ZY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是因为我们国家一以贯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清楚地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要把准斗争方向,关键在于拥有坚定的政治品格,做到对党忠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持续努力的奋斗目标,对党忠诚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在关系党和人民利益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政治上不坚定,精神上“缺钙”,就容易在风浪面前东摇西摆。对党忠诚必须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应把对党忠诚作为最根本的党性素养,真正把对党忠诚体现在理论教育和工作实践中,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ZY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定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谋划正确的战略目标、作出科学的战略部署。
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来都不是在风平浪静、敲锣打鼓中进行的,而是在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中艰难前行。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重点任务。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筑牢扎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一以贯之、不折不扣地防范应对各种风险、做实做细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掌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斗争是一门艺术,不是蛮干瞎干、争勇斗狠,而是要分清主次、审时度势,做到统筹协调、各个击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突破性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斗争规律,讲求斗争方法。
坚持分清主次。XXXXXX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准确认识和把握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确定中心任务,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抓住主要矛盾统筹组织开展工作,是我们建党百年以来重要的工作经验,更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牢牢掌握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统筹兼顾,把主责主业和破解难点痛点联系起来,把主要精力放到急难险重任务中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坚持底线思维。党的**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成功应对各种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离不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面对国内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我们要高度重视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周到一些,更好地评估挑战和困难,更全面地进行规划分析,以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困难,以长远的眼光应对风险挑战,做到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历史和现实表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系统工程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把握和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和战略任务,能否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看问题和想办法。只有精准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党和人民的斗争事业才能顺利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工程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才有可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我们要按照党ZY的要求,注重系统思维,既要面向整体规划,又要注重各个击破;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科学把握运用斗争规律、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
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信心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依靠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拼搏精神,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大报告多次提及“斗争”,展现出百年大党应对未来风险挑战的英勇姿态和在斗争中不断创造历史、成就伟业的信心与决心。
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斗争决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从而注入不竭动力。党的**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有效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持续巩固。新征程上,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我们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斗争定力,从容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处理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大变革、大调整、大转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审时度势、果敢抉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群众核心利益,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在困难中坚定目标、在挑战中勇毅前行。
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斗争智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等重点工作。3年多来,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多样性,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给出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答卷。站在时代的前沿,我们应该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三年抗疫的宝贵经验启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大精神和党ZY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历史的眼光洞察世界大势,以战略家的智慧谋划未来,以互利共赢的精神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务实开放的态度推进区域合作,准确把握下一阶段各项工作部署要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党的**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我们党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
XXXXXX在党的**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系统观念,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反映社会有机统一、矛盾转化的内在机理,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运用,为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提供了科学指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世界的存在及事物的联系不是静止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和把握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这一内在要求,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同样得到鲜明、深刻、丰富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深刻阐明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以及“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唯物史观深刻考察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力,反对用单一、唯一的因素解释历史发展,以“历史的合力”强调各种条件、无数人的共同力量推动历史发展前进。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动力论就是系统动力论:承认生产力、经济基础的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承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作用。
XXXXXX强调:“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将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成功实践,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XXXXXX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以点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XXXXXX强调:“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2022年底召开的ZY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新时代十年,我们党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全面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时代新征程应对复杂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统筹兼顾中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实践证明,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就能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XXXXXX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党的**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党的**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科学顶层设计。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既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又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以科学的顶层设计牵引扎实的实践探索,以实践探索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与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实现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怎样在发展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互斥关系,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共容关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既把“蛋糕”做大做好、以效率支撑公平,又把“蛋糕”切好分好、以公平促进效率,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活力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激发活力,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通过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社会活力迸发相统一、相协调,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保障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
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通过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中实现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坚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把握好中与西、内与外之间的内在张力,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征程坚持人民至上一以贯之

XXXXXX在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党的**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这“六个必须坚持”,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位列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我们要坚持不懈用XXXXXXXXXXX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答好新时代新征程“人民至上”考题。
站稳人民立场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站稳人民立场要求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基本看法,是站稳人民立场的认识基础。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包括: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等等。树立群众观点要求思想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实践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实践证明,树立群众观点才能更好站稳人民立场。
站稳人民立场的核心是维护人民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人民立场的表达,也是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能够站在人民立场上制定方针政策,以人民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和尺度。站稳人民立场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站稳人民立场的关键是向实践转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转化为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ZY治国理政的实践,是人民立场向实践转化的生动写照。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还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人民利益的体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回望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握人民愿望
人民愿望是人民的期待和诉求,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坐标和依据。人民愿望与政党和国家的愿望是一致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特别关注与人民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需要和诉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基于发展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征程上,既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又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的期待和诉求。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在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物质财富、丰富精神生活;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能力、素养和境界,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又要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目标进行了具体谋划: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尊重人民创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支持和人民实践,我们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无法实施,理想目标也难以实现。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实践的主体,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人民力量、人民作用决定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新时代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条件。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性的实践,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推进各项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继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励人民自觉投身改革、支持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泛凝聚人民力量。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人民力量,这是尊重人民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组织基础。缺乏组织和动员,就难以发挥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创造历史的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集中人民智慧
实践出真知,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智慧。科学总结人民的实践经验,充分吸收人民的实践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集中人民智慧要求深入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接近群众、了解群众,发现群众的实践智慧,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党的领导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集中人民智慧要求关注人民评价。人民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来检验,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共产党时刻注意倾听人民声音,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注人民评价、尊重人民评价,才能更好促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集中人民智慧要求升华人民实践经验。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升华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源泉,经过抽象加工,从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包含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
总体来看,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为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XXXXXX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这一优良传统,因应时代的呼唤,守正创新、持续用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入了朝气蓬勃的新阶段。XXXXXX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自己“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是自己“必须更多强调”的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并于2016年12月7日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于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刻阐论、精心部署;在赴地方和学校考察调研的过程中,进课堂、会师生、听意见,反复叮嘱、殷殷期勉一定要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XXXXXX的高度重视、明确要求、战略擘画和以身示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勇担使命指明了方向,也注入了强大动力。深入学习贯彻XXXXXX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现新风、培育新人、不负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在XXXXXX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有一极为重要的方面,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他强调:“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XXXXXX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导向、问题意识的重要论述,体会其中的精神要义,将之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之中。
一、增强问题意识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强调思政课教学要有问题意识,即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关注问题、积极回应问题的自觉意识。
增强问题意识,是教育的本质要求。问题与教育,是天然地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问题的存在,是教育产生的根源、存续的理由、发展的动力。古往今来,真正的学习者无不是怀着色彩斑斓的梦想和好奇、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走进学校、接受教育,由不知而知、由不解而解、由传承已知而探索新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成长;教育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失去了问题意识,教育就迷失了本性、卸掉了本职。思政课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显然也应贯穿教育的这种本质要求,始终葆有问题意识,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践履自己的教育使命。
但同时还要看到的是,思政课不是一般的教育形式,它在体现教育本性之一般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与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不同,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问题之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思政课是塑造人与社会灵魂的课程,聚焦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要回答的是人生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大问题,是集中体现教育政治属性的课程、集中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些方面聚合在一起,凸显着思政课鲜明的政治性、价值性、思想性、现实性和复杂性,也意味着思政课会面对较之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更为多样、更为深层的“为什么”的发问。XXXXXX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解疑释惑”的本质规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政课教学的开展,要有更为自觉的问题意识。
思政课教学所要传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要解决的理想信念问题,所要塑造的价值观、实现的政治引导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世事的发展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这些问题域,影响思政课教学所面对问题的密集程度、复杂程度及具体的发问形式;思政课教学所面对的青年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左右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当今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之“百年未见”,意喻变革之深广、动荡之频繁、不确定性之剧增、综合国力竞争之激烈,意味着这是一个“多问”的时代,“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题更为切近地提置到世人面前。当代中国,正开拓着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ZY。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旧题、新问,叠现、胶缠。XXXXXX曾多次论及我们前行途中各种问题的频现,强调增强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如,2013年3月,在ZY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XXXXXX指出:“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又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引起的。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XXXXXX曾列举了一系列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比如,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如何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看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看待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看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及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等。他强调:“凡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都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党的理论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XXXXXX又强调:“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这些“之问”会以相应的形式转化为思政课课堂上的学生之问,期待思政课教学给出积极回应、深度解答。也唯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学才能更为深入、具体地引导学生们理解和把握“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发挥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可以说,思政课教学要增强问题意识,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是“多问”的现实与时代发出的呼唤,是思政课有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内在必然。
二、化“意识”为“方法”
称职的思政课教师、有效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有问题意识。但是仅有问题意识、仅将对问题的关注停留在思维的层面、“心动”的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问题意识要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有效展开的活性因素,必须化“意识”为“方法”,走出“意识”,成为“行动”。这里的化“意识”为“方法”,即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而且要切实将高度的问题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教学方法,使问题意识融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疑惑的问题的过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XXXXXX曾讲:“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这里强调的“启发式教育”就是一种内含着自觉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会讲”“讲好”亦即对好的教学方法的特别强调;有没有问题意识融贯其中,显然也直接关系着教学是否能达到“会讲”“讲好”的理想状态,关系到学生能否“水到渠成”地形成相应的认识、得出相应的结论。将问题意识融贯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学方法的路径很多。如果沿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进程来概括的话,各式各样的基于自觉问题意识而展开的教学,必然内含三个要件。
一是“迎着问题去”。迎着问题去,意即思政课教学要直面问题,以问题为教学展开的起点、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避开了“问题”,也就避开了“期待”;平铺直叙必然平淡无味,吸引不了学生,赢得不了课堂教学的“高抬头率”。问题导入,往往是好的教学的开篇。在思政课教学中,所需要的开篇即“迎着去”的问题,包括该课程教学所覆盖的、所相关的领域中,学生高度关注或存在困惑的问题;教师设置,但为学生所应关心和理解的问题;该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是思政课教学所应“迎着去”的问题,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实现。如果说回应学生高度关注或存在困惑的问题是“解惑”的话,那么,讲清楚教师设置、但为学生所应关心和理解的问题,讲清楚本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则可谓之“传道”“授业”(当然,“解惑”中亦有传道授业在)。这三方面有机贯通在一起,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实现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引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当用力的,是将学生所关心、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做到了这一点,即教学中师生“视界融合”“同频”或谓“共情”的初步开始。这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有效起点。在这一以问题为切入点的教学导入设计中,问题的表述如何由“硬”而“活”、由“大”而“小”、由“远”而“近”、由“浅”而“深”,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多费考量。
二是“沿着问题讲”。沿着问题讲,意即要将问题意识贯穿思政课教学展开的全过程,要沿着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构成的逻辑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论语》载,颜渊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循循,即“有次序”之谓。教学活动沿着一个接一个的发问即问题的逻辑而展开,才有可能始终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师生一道在“探究”中前进,“欲罢不能”。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XXXXXX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即深入地研究和把握问题,抓住其中的要害处、关键点,理出其间的逻辑脉络、问题序列;“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即针对这些要害处、关键点、沿着问题中所蕴含的逻辑脉络、问题序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如庖丁解牛般地对问题作出透彻的分析、解答。做到思政课教学过程始终“沿着问题讲”,核心在于理出问题的序列、沿循问题的序列,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自觉的问题意识,深刻掌握教学内容中蕴含的问题逻辑,敏锐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状态、理解与接受程度等,并基于此而将问题的设置、解答等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之中。
三是“提出问题收”。提出问题收,意即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政课教学段落如一节课或一次课等要以对相应问题的透彻解答为其收尾处,也要以提出新的问题为其收尾处。新提出的问题,应是在该段落或该节思政课教学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发的,也应是下一段落或下节课程教学所要“迎着去”的问题。提出新问题,会使学生“意犹未尽”,有利于学生带着思考和期待进入新一段落或节次的思政课之中。这样的诸多思政课教学段落贯联在一起,便构成整体上“沿着问题讲”的一门思政课。思政课教学“迎着问题去”——“沿着问题讲”——“提出问题收”的展开过程,会引导学生在对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探寻中一步步进入思想价值观念的“澄明之境”,实现人生识见的“长进”、理想信念的厚植。
三、化“自发”为“自觉”
强调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增进问题意识,要将问题意识融入教学全过程,为学生解疑释惑,归根到底,还是以对“教师侧”的分析为着眼点的,关注的是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教师为学生的“求解”作答的过程。这是有效思政课教学的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思政课教学还要努力实现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求解问题的能力。我们这里所讲的化“自发”为“自觉”,即思政课的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求解问题的能力实现由“自发”向“自觉”的成长。为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答问”启“发问”、引“求解”向“自解”。
一是以“答问”启“发问”。即通过教师的不断“答问”,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问题意识,形成不断主动“发问”的意愿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入主动“发问”的状态,是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激活、调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成为活跃学习主体的重要条件。在这种状态中,学生才会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同行者、对话互动者、相促相长者;在这种状态中,真正有效的主动学习才能得以展开。XXXXXX指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思政课教师所讲,经不起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教学效果不会好;学生没有“为什么”的发问和追问,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在没有学生主动发问和追问的课堂上,即便教师抛出再多的设问,那也只是教师单维度的“自演”,不是师生“共构”的教学、不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激活的教学。“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有发问、善发问、常发问,说明个体的主体性处于发动状态,这不论对于个体学习、教学展开,还是对于学术活动、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极为重要的有效条件。古人曾多有“学贵知疑”之论,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亲自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XXXXXX也特别阐述了问题在理论创新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强调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当代,“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概括而言,自觉的问题意识、良好的发问能力,与能够不断实现超越的个体、不断开辟新知的学术、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一定要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唯此才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担当新使命,开拓新事业。与此相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神圣使命的思政课教学,在开展具体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发问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将教学中教师的“答问”过程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发问”意识和能力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是引“求解”向“自解”。即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良好的“发问”能力,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能动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有限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不可能解答、预答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广阔的社会天地间、崭新的未来开拓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挥使学生受益终生的作用。思政课教学,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授人以“渔”,即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XXXXXX多有论述、反复强调。2013年12月3日,在主持十八届ZY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特别指出:“学习不是背教条、背语录,而是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又强调我国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2017年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XXXXXX再次谈及青年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他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要“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XXXXXX又特别叮嘱:思政课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是一代代新人把握人生际遇、成就出彩人生的必备个体条件,也是一代代新人能够担得起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素质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写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也唯有在创造性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才能不断续写出民族复兴新的篇章。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推进的宏伟实践,“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会有一张张崭新的“考卷”需要自主作答。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能够敏锐地把握问题、以高度的主体自觉求解问题,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永葆青春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学担负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四、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近年来,在关于思政课教学的各类讨论中,问题意识是被高度关注的话题,但同样要看到的是,问题意识相对不足,也是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近年来我们于数十所高校所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中,希望思政课教学能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给予回应和解答,是被访学生表达出的重要期盼。在2015—2020年的调查中,被访学生建议思政课教学要积极回应理论热点问题的比例分别为63.6%(2015年)、60.4%(2016年)、65.4%(2017年)、62.9%(2018年)、56.0%(2019年)和52.8%(2020年),要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比例分别为68.4%(2015年)、69.0%(2016年)、72.0%(2017年)、76.2%(2018年)、79.6%(2019年)和73.4%(2020年)。2021年年底在70余所高校调研所得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说教过多”(48.5%)、“教学形式单一”(41.5%)、“缺乏实践教学”(40.0%)和“不注重课堂互动”(29.7%)等,认为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授课内容枯燥乏味”(47.9%)、“语言不够通俗,很难懂”(27.4%)和“没有联系实际,很空洞”(27.0%)等。学生反馈的这些信息,其实都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不足、化“意识”为“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虽然很想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但对学生们心中装着的问题把得不真切,导致教学无法“同频共振”;有的教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把得很准,但囿于“功力”不够或准备不足,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欠深欠透,让学生感到“不解渴”;也有的教师“不愿”或“不敢”碰问题,绕开问题走,满足于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这些现象的存在具有客观原因,比如,将问题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本身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一些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尖锐敏感问题讲清楚讲透彻也不容易。但是,将对问题意识的高热度关注转化为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自觉贯穿融入,是“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必须迈过的关口。迈过这样的关口,教师的素质是关键。XXXXXX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XXXXXX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能够发引人深思之问,做澄明透彻之答,育善发问、能解题之人,必须按照这些要求不断练内功、强素质,成为乐教、善教的好老师。
一是要锤炼坚定信仰。思政课是塑造信仰的课程,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的信仰,也是思政课教师敢于直面问题、敢于“亮剑”的底气和勇气所系,是思政课教师科学分析问题、正确回应问题的立场和价值坐标点所在。XXXXXX指出:“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思政课教师要抱持的坚定信仰,既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也包括坚定的教育信仰,即坚信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始终特别清醒和坚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是要厚积扎实学识。扎实学识,是师之为师的基本条件。德之不高者无以为师,不学无术者更无由为师。“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思政课重在价值引导、信仰塑造,但绝非与知识教育相游离,真善美从来交融一体。合格的“人师”、合格的“经师”两者在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这里,也始终应是高度统一的。古人云:“学识一分不到,便有一分遮障,譬之掘河分隔,一界土不通,便是一段流不去,须是冲开,要一点碍不得。涵养一分不到,便有一分气质,譬之烧炭成熟,一分木未透,便是一分烟不止,须待灼透,要一点烟也不得。”没有扎实的学识,自身“不通”“不透”,教学必然是烟笼雾罩,更谈不上引学生进入“澄明之境”。XXXXXX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这里的“广”,包括知识视野之广、国际视野之广、历史视野之广等多个方面,亦是对思政课教师厚积扎实学识提出的要求。
三是要打牢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近年来,XXXXXX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称为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看家本领”,强调“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是必须掌握好的看家本领。我们的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以深邃透彻的思想、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并勇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基本功就在于透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理论,也是我们可以增强“眼力”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过硬的“看家本领”,思政课教师才会有感知问题的敏锐、透解问题的智慧、“不怕问”的底气和“见问则喜”的胸襟,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不容绕过的问题掰得开、揉得碎,抽丝剥茧,讲得清楚。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扎实、系统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学懂弄通XXXXXXXXXXX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史,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生命力,增进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ZY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举措。XXXXXX在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贯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贯通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事业发展、夺取一个个伟大胜利的宝贵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我们党从革命斗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强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军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教育党和军队的各级干部。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卓有成就的思想教育,是克服右倾错误和教条主义、实现党内团结统一的一次理论武装,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以一场“真理标准”讨论启动思想解放,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丰富发展,不断结合新的形势任务持续深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使党和国家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创立XXXXXXXXXXX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就。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着力解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将学习贯彻XXXX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任务;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党内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逐渐延伸;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理论学习,推动XXXXXXXXXXX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要求,引导全党同志回望历史、坚定自信,立足百年辉煌朝向新的目标不懈奋斗。这一切着眼于理论武装的党内教育举措,接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发展,促进党内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XXXXXX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主题教育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现实需要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按照党的**大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十分必要,非常及时。
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坚定信念,是主题教育的出发点。XXXXXXXXXXX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创造。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用以凝心铸魂、坚定信念,是当前思想建设和理论教育的重中之重。全党同志必须加强学习,力求学深悟透,树立科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学理论、悟思想的根本所在。“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理论认识的清晰。XXXXXX指出:“对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学习教育凝心铸魂,是筑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XXXXXXXXXXX主义思想凝结着党和人民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创造的实践经验和思维智慧,涵盖了党和国家对当代中国及未来发展的本质与规律的系统认识,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的理论熔炉,是全党统一意志、协调行动、增强战斗力的根本遵循。主题教育把“学思想”放在首位,是抓住了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最关键的第一步。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行动、推进事业,是主题教育的落脚点。“欲事立,须是心立。”心立了,信念就有了,信心就充足了。心立是为了事立,事立是心立的目标。充足的信念和信心,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中并通过自觉行动来体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除了要解决好正确认知和科学思维外,从更深一层次看,是要解决好行动指南和实践遵循问题。理论武装既指向人的头脑,更指向人的行为、行动及其实际成效。XXXXXXXXXXX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引新时代实现伟大变革,指导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主题教育要求我们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此,我们要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着力从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在主题教育过程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必须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把主题教育的原则要求落到实处,把理论武装的工作任务实施到位,以实践成就促进主题教育扎实开展。
一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全面学习领会XXXXXXXXXXX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在学思想过程中时刻不忘强党性,在学思想、强党性过程中时刻不忘重实践、建新功,把掌握理论、增强党性、推动实践、创建新功融会贯通。要使“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几个环节协调统一,在每一个环节中既突出重点又关注全局,做到全局把握与重点推进相统一、阶段性任务与整体性目标相结合,让主题教育总要求在深化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过程中得到切实贯彻。
二要推动落实好“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主题教育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推崇“践履”功夫。孔子认为,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强调哲学家们的使命不只是解释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务必把学习、思考、运用贯通起来,把理解把握、信念信仰、行动实践统一起来,避免学而不思、学而不用,力戒学思脱节、学用脱节,避免知而不信、知而不行,力戒知信脱离、知行脱离。为此,我们既要加强书本学习,更要结合实践和工作实际学习;既要理解把握科学理论的内涵要义,更要运用科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习是前提、是基础,学习的目的是铸魂、增智、正风、促干。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必须把XXXXXXXXXXX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按照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我们要在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等方面,明确目标,查找不足,着力解决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磅礴伟力

XXXXXX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了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载人航天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党的**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载人航天精神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的精神力量。

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吃苦”,是中国航天人在自然环境恶劣、技术底子薄弱的重重压力下凝结而成的。中国航天人把“吃苦”精神充分融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中,他们以顽强拼搏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重重封锁中突围奋起,在起步晚、底子差的基础上奋起直追,在艰难困苦的条件环境中激扬起豪情,在甘于吃苦、同甘共苦中实现自立自强、突破极限,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特别能吃苦”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追求。XXXXXX多次引用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诗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德,这种精神意志让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不间断。也正是这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使我们党在多次危难之际能披荆斩棘、冲破艰难险阻并取得最终胜利。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前进道路上会出现各种困难、风险、挑战,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历经磨难洗礼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更加坚强,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加丰富。XXXXXX在河南安阳红旗渠青年洞前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党的**大报告指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吃苦”就是越面对困难、风险、挑战,越不能退缩让步,越要激发克服艰苦、战胜艰苦、驾驭艰苦的决心和勇气。“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精神,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在一线岗位和关键技术攻关中锤炼党性、砥砺意志、提高能力,全身心投入党的伟大事业。

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战斗”,是中国航天人在破解航天事业发展中难度极大、挑战极高的难题中凝结而成的。正是这种“战斗”精神,使得中国航天人在面对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时,以“革命加拼命”的战斗姿态,战胜了航天器发射及研制、发射平台及机构建立、航天员培训及选拔等环节中的无数个难题,建立起世界领先的载人航天系统。“特别能战斗”,既传承了中华民族迎难而上的精神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生动写照。XXXXXX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与各种灾难、磨难战斗的历史,“特别能战斗”就是在争生存、求发展中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升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百余年间,我们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特别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战斗”就是在一片空白、阻碍重重、环境恶劣情况下发奋图强的担当作为,敢于斗争的精神积淀。新时代新征程要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以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坚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斗志,关键时候豁得出去,敢想敢闯敢干,敢作为敢担当,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各种斗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攻关”,是中国航天人在进行大量自主创新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中国航天人把“攻关”特质充分体现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在薄弱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基础上,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系统性地攻克了巨大技术空白和制造难关,贡献出世界航天史上独特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特别能攻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这一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重要体现。XXXXXX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民族,敢于攻关、善于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从“日新之谓盛德”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的攻坚克难能力与意志品质。我们党的百年征程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创新的史诗,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伟大实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都更加迫切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度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XXXXXX指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科技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激励”。“特别能攻关”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领先世界的标准规范,新型举国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将激发更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瞄准世界一流,以新的姿态向科学技术进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人类科技史上书写中华民族新辉煌。

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奉献”,是中国航天人在一代代接力奋斗、无悔奉献青春年华甚至生命中凝结而成的。正是秉承这种血液中流淌着的“奉献”品格,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事业中几十年如一日“舍小家为大家”,树立起中华民族征服星空之海、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丰碑。“特别能奉献”,传承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公而忘私的优良品质,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精神。XXXXXX在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广大航天人展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风貌。”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呕心沥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品格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正是因为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埋头苦干的功勋模范、为群众办实事的人民公仆等群体的无私奉献,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弘扬“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粮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机叠加。在世情国情党情纷繁复杂环境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绝非一路坦途。我们既要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也要以自身发展、高质量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都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载人航天精神中的“特别能奉献”所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世界胸怀,自觉将个人发展同祖国命运、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忘我牺牲奉献,凸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开启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标刻精神力量新高度。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新征程上,我们尤其要以“特别能奉献”的姿态,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前进动力,将伟大的精神财富转化成为源源不绝的物质创造力。


在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XXXXXXXXXXX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XXXXXX指出:“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XXXXXXXXXXX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需要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XXXXXX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深刻体现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价值立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深刻彰显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坚强领导下,在XXXXXXXXXXX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民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XXXXXX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我们要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在开创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中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XXX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创立了XXXXXXXXXXX主义思想。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坚强领导下,在XXXXXXXXXXX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XXXXXX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走得更实、行得更稳,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处理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同时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XXXXXX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不仅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给出了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引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科学回答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中,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蕴含着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关系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摒弃了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中国贡献。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XXXXXX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坚持系统观念,在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指引扎实的实践探索,以实践探索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扬帆远航。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把“蛋糕”做大做好,以效率支撑公平,又把“蛋糕”切实分好,以公平促进效率,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激发活力中保持秩序,在保持秩序中激发活力,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自主中谋求发展、在开放中坚持自主,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XXXXXX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胸怀天下,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为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上升的世界增加了稳定性、确定性、安全性。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世界迫切需要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为处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指明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为推动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现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强大力量

我们党历来强调掌握和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百多年来,正是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党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抗击新冠疫情三年多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依法科学有序防控,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三年多极不平凡的历程、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展现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强大力量。
保持战略定力,果断精准决策
XXXXXX指出:“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向前进。三年多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XXXXXX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主持召开中共ZY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ZY政治局会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科学决策,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2020年1月,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经过3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从2020年4月底开始,我国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落实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确定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从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在统揽全局、综合研判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牢牢掌握抗疫的战略主动权。在党ZY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众志成城,汇聚起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防住了疫情,稳住了经济,保住了安全。
坚持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XXXXXX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新冠疫情发生后,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防疫政策。针对病毒频繁变异和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不断深化对疫情防控的规律性认识,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科学、坚毅、果敢的行动打赢武汉保卫战和湖北保卫战,稳住了全国疫情防控大局,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健康损失。在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后,及时调整战略思路,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疫情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国中率先复苏并顶住多轮疫情冲击。根据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疫苗接种普及、防控经验积累等新形势,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确保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进一步降低疫情防控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三年多来,我国先后印发十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不断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确保疫情防控的科学路径和正确方向。
坚持系统观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XXXXXX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就是对系统观念的科学运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ZY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因时因势、科学决策,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出台一系列强化就业优先、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外贸外资、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措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三年多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经济保持较强韧性,有效应对外部风险传导冲击。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21万亿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发展基础更牢、质量更优。
树立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XXXXXX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底线思维体现的是一种前瞻性和忧患意识,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我们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漏洞进行彻底排查,压实四方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把稳就业、稳物价、保民生作为必须守好的底线,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允许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延期还本付息等,“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加快补齐卫生健康领域的短板,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夯实制度基础。实践证明,只要树立底线思维,始终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这根弦,就能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
尊重和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技术为疫情防控赋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科技支撑。XXXXXX强调:“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是我们应对挑战、赢得主动的重要法宝。
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控,是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鲜明特点。无论是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还是深刻总结“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都体现了尊重和弘扬科学精神。三年多来,我们秉持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靠科学战胜疫情。一是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全过程,为战疫情、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二是依靠强大科技支撑,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三是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加强科普工作,传播防疫知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科普稳定公众情绪、坚定必胜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人类对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不断塑造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样态,深化着对现代化本质内涵和规律的认识。XXXXXX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应在人类文明史的视野下准确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意蕴与当代价值,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格局的深远影响。
引领超大规模人口国家迈向现代化,改写人类文明版图。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缔造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当前,中国正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地加快实现现代化。14亿多人口迈入现代化社会,其整体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了现代化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将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昭示着中华民族将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更多智慧和方案。
超越西方现代化实践和理论,拓展文明转型路径。各国各民族通往现代文明的路径本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西方凭借其先发优势逐步建立起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垄断,使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仿佛只有效仿西方国家并采取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自觉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在缺陷,形成了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对人类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垄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拒绝西方的有益发展经验,而是批判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广泛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扬弃,以叠加发展的“并联式”现代化超越“串联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探索建立现代文明转型的新范式。
推动世界现代化格局的重塑,深化文明秩序变革。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西方依靠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垄断全球资源、维系现代化发展动能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有力撼动了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开辟了新的前景。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增长、人类文明进步力量的增长。中国式现代化秉承中华民族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明基因,不断推动传统文明传承和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智慧和力量。面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和国际社会的诸多复杂严峻挑战,中国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汇聚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多元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深化对现代化路径多元性的认识,促进文明形态跃迁。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受缚于西方文明优越性和西方模式普适性等迷思,以西方文明发展道路的一元性遮蔽了人类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多元性和现代化本质内涵的普遍性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以全新的文明视野持续深化对文明多样性和现代化路径多元性的认识,有助于跨越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丰富和拓展人类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提炼、理论建构和话语阐释,将不断突破西方文明观念的视野局限,加快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推动人类现代化的文明叙事重建。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本质内涵的阐释和升华,重新定义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引领文明形态向更高水平跃迁,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永续动力。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